2023-12-23 | 作者:网桥文案网-分享生活中美妙的文案
名人故事50字以内
1、苏秦在年轻时,由于学问不多不深,曾到好多地方做事,都不受重视。回家后,家人对他也很冷淡,瞧不起他。这对他的刺激很大。所以,他下定决心,发奋读书。
2、唐朝:魏征——柬官,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
3、王献之,字子敬,是东晋大书法家书——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。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。
4、朝中的奸臣怀恨于谦,借英宗、代宗争夺的时机杀害了他。可是于谦忠勇为国的事迹,直至今天一直为人们所称颂
5、于谦,明代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。当时,北方的瓦剌部族侵犯明朝,在“土木堡”将明英宗浮去,明廷大震,于谦率领军民,保卫北京,终于把强敌击败,英宗也被送回。
6、此后,每逢有雪的晚上,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,孜孜不倦地读书。
7、于是,孙康不顾寒冷,立即看起书来,手脚冻僵了,就起身跑一跑,同时搓搓手指。
8、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,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,以磨砺自己的意志。经过刻苦攻读,他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了不起的伟大的文学家。
9、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,缔造了“连结河朔”之谋,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,以收复失地。岳飞治军赏罚分明,纪律严整,又能体恤部属,以身作则,金人流传有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评语。
10、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。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,可是家里很穷,买不起蜡烛,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,他常为此事发愁。这天晚上,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,他起床一看,原来是墙壁裂了缝,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。匡衡看后,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找来一把凿子,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。立刻,一道烛光射了过来,匡衡就着这道烛光,认真地看起书来。以后的每天晚上,匡衡都要靠着墙壁,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。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,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。
11、王献之依缸习字
12、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,本片的故事,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!
13、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。母亲很穷,没有依靠。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。(范仲淹)长大以后,知道了自己的生世,含着眼泪告别母亲,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。
14、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,进了草庐大门,到了中门,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:「淡泊以明志,宁静而致远.」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,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.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.诸葛亮《戒子书》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:「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.
15、窃符救赵
16、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。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,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,从而夺取了兵权,率领几万精兵,奔赴邯郸,打败了秦军,解了邯郸之围。
17、(他)白天、深夜都认真读书。五年中,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。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,往往把水浇在脸上。(范仲淹)常常是白天苦读,什么也不吃,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。就这样,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,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。他常常自己讲道:“当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
18、诸葛亮屯兵于阳平,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,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.忽然听到魏军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.诸葛临危不惧,传令大开城门,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。
19、战国时,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。赵国向魏国求救,魏国派兵前去救赵。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,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,魏王屈服于秦国,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。
20、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,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,到五六岁的时候,就能够出口成章,顺口吟出几句诗来。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,越发显得机警聪敏,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。
21、范仲淹有志于天下
22、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,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,成为饱学之士。
23、岳飞,字鹏举,今河南汤阴人,抗金名将,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,书法家,诗人,抗金英雄,民族英雄,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。
24、他常常读书到深夜,很疲倦,常打盹,直想睡觉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,准备一把锥子,一打瞌睡,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。这样,猛然间感到疼痛,使自己清醒起来,再坚持读书。这就是苏秦'刺股'的故事。
25、.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,晚上不能看书,只能早早睡觉。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,非常可惜。
26、一天半夜,他从睡梦中醒来,把头侧向窗户时,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。原来,那是大雪映出来的,可以利用它来看书。于是他倦意顿失,立即穿好衣服,取出书籍,来到屋外。
27、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,比屋里要亮多了,而且,居然看得非常清楚。
28、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,为了读书,他省吃俭用。终于,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,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。
29、凿壁偷光
30、诸葛亮自己则登知上城楼,端坐弹琴,态度从容,琴声不乱.司马懿来到城前道,见此情形,心生疑窦,怕城中有伏兵,因此不敢贸进,便下令退兵。